在学习中成长——从中师生到研究生
谭细龙出生于湖北省通山县一个9口之家的山村农民家庭,生命伊始恰逢“三年灾害”,正是读书识字的年龄遭遇“文革”,可谓是“泡在苦水里”长大的农村孩子。但是,谭细龙没有被生活的困难压倒,反而是发奋学习,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生存环境。他先后就读于村小学、村初级中学、乡高级中学,高中毕业后“回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郭家垅水库大坝工地开山炸石13个月,吃的是红薯南瓜汤,住的是茅草工棚房。尽管谭细龙大好的知识学习年龄看似被“文革”“耽搁”,但是,“文革”时期中小学密切结合社会实践的教育给他打下了坚实的热爱劳动、勤于动手、不畏困难、做事认真的人格基础。虽然是在村小学、村初中、乡高中接受的基础教育,但那时的村初中、乡高中的教师都是大城市“上山下乡”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下乡知识青年”,都是“精英教育时代”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不管是小学教师还是中学教师,他们都特别敬业,教学特别认真,尽管在那个年代没有学到系统的书本知识,但是紧密结合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农业基础知识”“工业基础知识”等课程的教学使他学会了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项本领,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不畏困难的性格基础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能力基础。
恢复高考后,他参加了高考,尽管成绩优异(全县第三名),但因体检为“色盲”而“掉档”,最后被崇阳县师范学校录取(当年大学和中专统一录取),中师毕业在乡中学从教后,他随即报考就读了县电大中文专科,1983年9月考入湖北教育学院脱产进修2年英语专科(全省仅招考29人),毕业后参加了华中师范大学的英语本科自学考试,后来又参加了湖北大学地理本科函授学习,不同学科的学习既丰富了他的知识,更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正是因为他80年代在教师岗位上不断学习,才使他198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仅录取28569人)顺利考入华中师范大学,成为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师从旷习模、廖则勋教授。2002年他又参加了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博士研究生学习,师从蔡淑琴教授。他说他这辈子“什么学段都读过,唯独没有上过幼儿园,什么学段都教过,唯独没有教过幼儿园”。正是他这种勤学不辍的精神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在教学中发展——从小学民办教师到大学二级教授
谭细龙1974年2月起在村小学任民办教师,从此踏上长达50年的教育征途。1978年9月考入崇阳县师范学校英语班学习,1980年7月毕业后到乡中学任英语教师,1982年8月因教学成绩优秀被调入通山县第一中学任高中英语教师,因教学成绩突出,1985年调入通山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任英语教研员,指导全县的英语教学教研工作。1989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攻读教学论专业教育学硕士学位,1992年7月毕业后到湖北教育学院(现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工作,期间被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北师范大学聘为兼职教授,硕士生指导教师。2016年8月受聘信阳学院特聘教授,积累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再到大学、研究生教育的一线教学和研究经历,为成长成一名接地气的知名教授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紧密结合所教学科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他主持申报的“学校与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之间的法律关系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2002),另有“学校教育法律关系研究”“基础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制度研究”等10个课题分别被立项为湖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和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有7个课题被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科技厅立项为重点课题。2001年以来,著有《教育法学》《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探寻农村教育发展之路》等专著和教材16部,专著《探寻农村教育发展之路》入选中国中青年教育学者自选集(全国仅朱永新、石中英、周洪宇等30人入选),参与主编(排名第二)了由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校通用的专升本教材《教育法学》(2001年第一版,2006年第二版),2002年编著出版了《教育法学基础》教材,摄录了30集教学录像,作为全省3万多中小学教师远程学习的教材。为了满足师范类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2004年主编出版了《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自编印发了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与教学策略》《班级教育与管理》讲义,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发展,教师教育模式创新和中小学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实施的需要。
他结合教学研究认真撰写论文,先后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科学》等理论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有80多篇论文被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有9篇英语论文被国际会议接受编入会议论文集,有7篇论文被EI、ISTP收录),科研、教学成果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9、排名第一)、三等奖(2007、独著)各1项;第七届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3、排名第二);武汉市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9、排名第一);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2008、独著)、著作类三等奖(2013、独著)等各种奖励30多项。
正因为他教学科研成就突出,2010年被评为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2010年被晋升为三级教授,2013年被晋升为二级教授,达到了文科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的顶峰,完成了从小学教师到大学二级教授的跨越。
在教师培养中创新——创办“行知实验班”
师范院校是教师培养工作的“母机”,直接关系到中小学的师资质量。谭细龙非常注重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2010年起主持创办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行知实验班”,担任“行知实验班”总导师,亲自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提出了“给班能带好、给课能上好、个个有特长、人人会主持”的行知实验班培养目标。起草了《行知实验班培养方案》《行知实验班实践教学大纲》《行知实验班教学管理制度》《行知实验班三导师制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行知实验班”分为预备班和实验班,预备班招收大一到大三的师范类学生,每周一个晚上上课,培养表达、书写等“三字一话”教师基本技能;实验班在大四上学期从预备班学生中考试选拔录取,文科班、理科班各招50人,集中强化训练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组织各类活动的教师必备技能一个学期。“行知实验班”至今成功举办了14届,为中小学培养了1000多名优秀教师。“行知实验班”的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各种媒体报道了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通过举办“行知实验班”提高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做法,行知实验班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他主持申报的“高校师范类学生教育法律素质养成教育研究”被立项为2006年度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实践导向型教师培养模式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被立项为2011年度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教学项目研究成果和行知实验班改革成果构成了“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三S’模式”的主要组成部分,该成果荣获第七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为指导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谭细龙教授撰写了7篇系列论文(其中5篇英语论文被国际会议接收并被EI收录),论文“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 training application”,入选2011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 Education (ICCSE 2011)国际会议论文集,被EI收录;“Research on Teacher Training Curriculum Mode Innovation Based on Web”入选“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aching Materials,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1TMEIT)”国际会议论文集,被EI收录;“Concerning the normal curriculum settings and training mode innovation”入选“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ICEEM2011)”国际会议论文集,被EI收录;“Based on service oriented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training mode innovation”入选“Th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 (MASS 2011)”国际会议论文集,被EI收录;Teachers College of Provincial Status and Functional Evaluation,《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ICSUE专辑发表,应邀在“第六届大学评价国际会议”上宣读该论文,被EI收录;“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3S’模式分析”,分别发表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和2013年第3期,在国内外引起良好反响。
由于他的教学成绩突出,2012年被评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第一届“十大教学名师”和“十大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2013年被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推荐为“湖北省高校教学名师”候选人。
职前职后贯通——在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中育德
谭细龙教授到大学后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专门从事《教育法学》《课程与教学论》《德育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讲《形势与政策》系列讲座。还自编讲义为师范类本科生开设了《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现代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策略》《现代德育理论与班主任工作技巧》等公共选修课。2005年以来连续10年被湖北省教育厅聘为“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中小学校长、班主任、教师培训主讲教师,讲授《教育政策法规与依法治校》《依法治校与学校管理规范化》《班主任的职责义务与专业发展》《未成年学生问题行为与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与途径》《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师德修养与教师职业倦怠预防》等专题,每年应邀在全国各地讲座数十场,讲座深受欢迎。
育人先育德,谭细龙教授非常重视德育教学和研究,在教师培训中着力灌输“爱工作就是爱自己”的观念,近年为华中师范大学40多个“国培班”主讲“校长的办学思想与学校品牌创建”“师德修养与教师职业倦怠预防”“如何提高中小学校本教研的实效”“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与应对”“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班级管理创新”“怎样做好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等专题,为本科师范生主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撰写的论文“师范生培养应以师德教育为核心”2012年5月入选“2012伦理道德与法治建设国际学术会议(CEER 2012)”论文集,并在会上宣读;“凸显师德修养和技能训练的教师培养模式创新”2012年10月入选“北京师范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第四届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并在会上宣读;“实施阳光德育 培养阳光公民”2012年11月入选“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21届年会”论文集,并在会上宣读;论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学校德育改革”“德育——素质教育的灵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公民道德建设”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坚持“健康第一”思想——提出“全能教育”办学新模式
2012年1月11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与东湖开发区教育文化卫生局签订了合作共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原广岭小学迁建)”协议。广岭小学原为一所村小,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建新校区拆迁至学校北门异地重建,人、财、物由东湖开发区投入,办学管理由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负责,教师主要是原来村小学的教师。谭细龙被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指定为驻校专家(学术校长),负责学校办学理念设计、学校章程起草和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指导学校办学实践等项工作。领受任务后,谭细龙对当时的小学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小学教育主要存在过于重视考试科目,忽视体德美等非考试课程;过于重视学习结果,忽视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过于重视知识灌输,忽视习惯态度尤其是能力培养;过于重视学习成绩,忽视身体发育和品德审美素养养成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探索一条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办学模式,谭细龙提出了“全能教育”办学模式。
“全能教育”办学模式“坚持健康第一”思想,以及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育和行为养成的规律提出,凸显“健康第一”,强化“体、德、美”为特色的办学模式。当年申报的“小学阶段实施‘全能教育’办学模式创新研究”课题获得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度重点项目立项,并在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进行办学实践。
谭细龙提出的“全能教育”认为,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天性,根据人的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实施。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发育、品德和审美能力养成的关键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该重视“体、德、美”的发展,尤其要重点关注学生的身体发育。所以,小学阶段的教育应该把学生的身体健康发育放在第一位,品德和审美能力养成次之,智育又次之,再辅之以创造教育、合作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生活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谭细龙认为小学阶段的教育内容和排序应该是“体、德、美、智、创、合、心、生”。这种教育内容排序既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符合党和国家“坚持健康第一”的办学要求,更有利于消除学校“应试教育”弊端,具有理论创新和实践推广价值。
“全能教育”办学模式在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经过多年的实践,把学校从一所默默无闻的村小学办成了一所武汉市知名学校。学校先后获评“武汉市素质教育示范校”,“湖北省优秀活动示范学校”等十余项荣誉称号。学生在2012琴台之声艺术大赛暨“全国青少年艺术盛典”系列活动湖北赛区决赛中获葫芦丝小学A组一等奖、在2012年东湖高新区运动会获小学乙组第一名等各级各类体、艺、美比赛中获得各种奖励数百人次。《武汉晨报》《长江日报》《武汉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学校的办学成果。
善于学习敢于挑战——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
善于学习、敢于挑战是谭细龙的性格,2013年2月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退居二线”以后,2013年3月被武昌职业学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参与举办)聘为旅游学院院长。尽管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有很大不同,他又从来没有从事过旅游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但敢于挑战的性格使他接下了这副重担。旅游学院是2012年6月才从经济管理学院划分出来的,只有一个酒店管理专业,11名教职工,200多名学生,他认真调研院情,在充分依靠和发挥教师积极性的基础上,制定了学院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带领教师成功申报了“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向省教育厅申报了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了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的佳绩,学生数从200多飙升至500多人,开创了旅游学院工作新局面。2014年3月他离开刚刚熟悉的旅游学院,改任学校科研处处长兼艺术传媒学院院长,并负责学前教育学院的筹建工作,武昌职业学院被中国知网收录论文数3年就由湖北民办高职院校排名第11提升到排名第一,指导申报了“室内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漫设计”等3个专业。2015年任学前教育与外国语学院院长,先后成功申报了“学前教育”“英语教育”“早期教育”三个“国控专业”,这三个专业每年招生800多人。每到一个学院,他都以乐观的心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去迎接新的挑战,每一个学院在他的带领下都得到快速发展,学生数剧增,面貌焕然一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从湖北走向全国
生命不息,工作不止是谭细龙对待工作的态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退休后,被信阳学院领导数次登门相邀的诚意所感动,应聘为信阳学院特聘教授。亲自带本科生的《课程论》《教学论》课程,指导本科生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每年还当12位大一新生的生活导师。
结合国家的乡村振兴政策和大别山区的特点,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先后主持完成了“豫南贫困山区教育振兴促进乡村振兴的战略研究”“豫南山区乡村义务教育振兴的制度创新与政策研究”“豫南贫困山区多样化人才培养促进乡村振兴研究”等3个有关乡村振兴的省级科研项目研究。2021年承担了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立项的2021年度科普“i科普”项目:“普及科学文化法治知识 助力乡村振兴”,发起成立了“乡村教育振兴研究中心”。
信阳学院原为信阳师范学院参与举办,师范教育是其底色。为了改变师范生培养过于理论化,实践训练不足的现状,他积极开展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先后主持完成“教学实践能力导向型小学教师职前培养课程改革研究”和“卓越乡村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2个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学实践能力导向型小学教师职前培养课程改革研究”获得河南省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卓越乡村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获得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他积极推进学科和专业建设,他是信阳学院教育学重点学科负责人,信阳学院教育学学术研究团队负责人。他担任专业负责人的教育学专业分别获评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和河南省品牌专业。他积极带领青年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他带领的教育学团队获评河南省基层优秀教学团队。由于成绩突出,2021年12月被评为河南省教科文卫体系统“工匠人才”。
在信阳学院特聘教授聘期满后,应朋友之邀,于2021年7月赴广东担任“广州市从化区黄外翰林实验学校”创校校长,学校开办一个学期正常运转后受聘担任《学校品牌管理》杂志副总编辑,2022年初被聘为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深圳城市学院教师继续教育授课专家,2024年7月受聘担任《教育瞭望》杂志总编辑。
现在,他走遍全国,积极指导武汉、贵州、广州、深圳、海口、福州等地市镇域和学校教育品牌建设,指导学校顶层文化设计,指导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指导校本课程开发,规划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指导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指导教育评价改革,指导课堂教学改革,指导科研课题和教研项目申报,指导教学成果奖规划、培育和申报,深受学校欢迎。
谭细龙教授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教学实践经验,学术造诣深厚,专业发展自觉,专业影响力强,其成长历程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
谭细龙人生格言:让学习成为习惯,把读书当做享受。
谭细龙的座右铭:对生活要知足,对工作要知不足,对学习要永不知足。